欢迎进入:好学通教师资格网!
在线咨询
网校课堂
通关题库
城市: 全国 天津 广东 浙江 北京 上海 山东 重庆 江西 江苏 安徽 湖北 湖南 河南 河北 广西 福建 四川 山西 陕西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更多
你的位置: 主页 > 笔试辅导 > 历年真题 > 正文
答案解析:2019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笔试,已更新
发布时间:2019-11-23   教师资格

答案解析:2019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笔试,已更新,2019年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已经结束,好学通教师资格证网整理了考试真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案解析:2019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笔试,已更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答案】D。泛灵论。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相关知识。A选项直觉性指的是幼儿在思考事情时依靠自身的直接经验进行思维,不会考虑事物的逻辑关系,与题干不符,故A选项错误;B选项自我中心指的是幼儿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与题干描述不符,故B选项错误;C选项表面性指的是幼儿思考事情的时候往往过于表面化,不能深入的理解事物的深层次含义,因此常常在生活中会出现听不懂反话等现象,与题干表述不符,故C选项错误;D选项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2~7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有“泛灵论这一特征,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界事物区分开,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的。题干中的菲儿说“小石头不想游泳,想休息了,认为小石头也是有生命的,是“泛灵论的特征。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2.【答案】D。概念解释。解析:本题考查《指南》科学领域相关知识。《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ABC三个选项都符合《指南》中科学领域幼儿学习方式,D选项概念解释不属于幼儿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3.【答案】C。唱数。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概念的掌握。幼儿数概念形成经历: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四个阶段。其中口头数数只是一种机械记忆,儿童这种数数是一种唱数,在该阶段幼儿常常只能从“1开始有顺序的往下数,如果受到干扰就不会数了,C选项唱数符合题干中数概念发展最低的水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4.【答案】B。易感染性。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包括: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情感比较外露;情绪及易冲动以及易感染性。易感染性是指情绪和情感容易受周围人的情绪和情感所影响。题干中周围的幼儿跟着一起哭体现了情绪的易感染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5.【答案】B。气质。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人的各种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在大多数儿童身上,早期的气质特征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6.【答案】B。解决学前教育实践问题。解析: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查、反思。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7.【答案】A。工具主义儿童观。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儿童观。传统的儿童观基本上属于工具主义,把儿童当作工具,没有看到儿童自身也应当作为目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工具主义的儿童观,从根本上来说,是蔑视人、蔑视儿童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不仅儿童,就是成人,也都只是家族的附庸,从来没有获得过作为人的独立人格与权利,被束缚于君、臣、父、子的封建伦常关系的网络之中。题干中的传宗接代、光宗耀祖正好体现了这一点。而科学主义儿童观则强调儿童是人,儿童是发展的人。自然主义儿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使儿童的身心协调发展。人文主义儿童观反对原罪说,尊重天性爱好,教育要顺应儿童学习兴趣及个性。B、C、D选项与题干无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8.【答案】D。形成性评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类型。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对幼儿学习进展情况的评价进而影响学习过程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主要反映在教育活动的持续进行过程中,通过了解、鉴定教育活动的进展及时地获取调节或改进活动的依据,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它是自始至终伴随着活动进程的一种动态性评价,能够获取的评价信息多、范围广。题干中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评价,并且会调整指导策略,由此表明是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完成某个教育活动或某个单元性、阶段性活动之后进行的总结和评定,它是与目标的达成程度紧密相关的。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准备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幼儿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A、B、C选项与题干无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9.【答案】A。食欲减退。解析:本题考查无机盐的生理功能。长期缺锌,会使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味觉异常,患有异食癖。维生素A能够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功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与正常视觉有密切关系,因此缺少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维生素D能够促进小肠吸收钙和磷,具有抗佝偻病的作用。钙离子过量产生抑制作用,引起肌无力。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

10.【答案】C。能够在4~5名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进行合作性互动。解析:本题考查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以及按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游戏分类。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而题干中俊俊通过主动询问的方式加入到另两名幼儿的游戏中,说明其已经达到“找到喜欢的玩伴和“使用一定的策略加入小组的现有水平,在询问中“我来当爸爸炒点菜吧这一语句表明了俊俊本身已具备角色行为。因此ABD属于现有水平。另外从俊俊的社会性发展来看,题干中俊俊只是加入了另两位幼儿的游戏中,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分工也没有共同的目标,所以现有水平处于联合游戏,而合作游戏需要幼儿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在游戏中相互合作并努力达到目的。俊俊显然并没有到达这一水平。因此“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合作性互动属于俊俊的最近发展区。综上所述本题选择C项。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答案要点】

(1)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①生产力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人才的培养规格)。

③生产力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④生产力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

(2)教育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③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12.【答案要点】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①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互相交往中才能进行。

②幼儿期对话言语有进一步发展,这和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变化,以及儿童活动的发展相联系。

③独白言语是在幼儿期产生的。

(2)从情境言语逐渐过渡到连贯言语

①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情境言语。

②随年龄增大,情境言语比重下降,连贯言语比重上升。

(3)讲述逻辑性逐渐增强

主要表现在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层次逐渐清楚。幼儿讲述逻辑性的发展需专门培养。

(4)逐渐掌握语言表情技巧

在专门的教育下,幼儿的表述逐渐完整、连贯、清晰而有逻辑,而且能够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大小、快慢和停顿等语气和声调的变化,使之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3.【参考答案】

合理安排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能使幼儿更加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同时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时间的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一日生活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可以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更能使幼儿适应日常的活动,并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避免机械、刻板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活动中的实际反应做适当的调整。如:当大部分幼儿都对所参与的活动表现出极大兴趣时,不妨可以把活动的时间相对延长一些,以满足幼儿的需求;反之,幼儿对某个活动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时也可以适当缩短活动时间,甚至暂时取消。

(2)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教师应事先考虑和计划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帮助幼儿知道下一活动的内容,并在每个活动结束时出示明确的信号。如:一日生活中幼儿集体喝水和如厕时,由于幼儿动作快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幼儿在厕所聊天、打闹等现象。教师可利用音乐作为环节转换的信号,在幼儿听到音乐结束时,回到座位开始下一个活动。从而使幼儿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缓解混乱和时间浪费等现象。

(3)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帮助幼儿培养集体感及良好的同伴关系;而自由活动可以为幼儿彰显个性、发挥潜能提供条件,因此保证幼儿每天都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活动时间,能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幼儿喜欢的教学活动并引导其积极参与其中,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活动的情感延伸。

(4)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建立良好常规可以帮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规则,指导幼儿有秩序的参与集体活动,能有效缓解甚至避免打闹、争抢等不良行为;同时,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以使幼儿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如:教师在娃娃家门口放一定数量的围裙作为提示,当围裙用完时证明娃娃家已经满了,幼儿可以尝试其他区角活动。这样的合理常规既能够有效的减轻教师负担,还能够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4.【参考答案】

(1)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班幼儿上下楼梯的动作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①材料中两名幼儿上下楼梯的动作反映了3~4岁幼儿在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敏性方面的发展情况。《指南》指出:小班末期幼儿能双脚交替上下楼梯。

②幼儿阶段是发展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的关键时期,但是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身体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够平稳灵活协调,基本动作整体水平较低,所以部分幼儿还较难做到双脚交替灵活的下楼梯。

③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在发展上下楼梯的动作时,个别幼儿下楼梯水平发展较慢。材料中,小明和甘甘在下楼梯时的不同表现,体现了小班幼儿上下楼梯的动作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的特点。

(2)材料中两名幼儿表现出的共同点是都能双脚交替上楼梯,但是在下楼梯方面,小明能够借助扶手双脚交替下楼梯,说明小明已经能够学会借助物体保持自己身体的平衡;小甘则是一只脚一只脚慢慢下,说明小甘的身体协调能力较差。

①生物因素对幼儿的动作发展具有影响。生理成熟等生物因素会影响幼儿的动作发展,不同幼儿的生理成熟水平不同,会导致幼儿之间出现差异,因此,材料中小明和甘甘在下楼梯时呈现出了不同的动作发展特点。

②家庭教育和锻炼导致幼儿下楼梯的方式不同。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第一种可能是家长缺少对于幼儿上下楼梯的锻炼的意识,导致幼儿下楼梯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同;其次就是家长可能教育幼儿的方式不同,没有教给幼儿正确学习下楼梯的方式,也会导致幼儿之间出现差异。

③孩子身心发展的每个方面都受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地影响,动作发展也不例外。幼儿对于外界环境的认识会导致幼儿采用不同的方式,材料中小甘可能由于害怕,不敢交替上下楼梯,让其选择不同的方式。

15.【参考答案】

材料中的幼儿有共同的游戏目的,游戏过程中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说明进行的是合作游戏。在此游戏中可获得如下经验:

(1)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就是合作游戏,在合作游戏中可以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材料中有的幼儿抬竹片,有的放小球,通过彼此间的分工合作,使游戏得以继续。

(2)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想象、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材料中的幼儿在进行游戏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最终使小球落到了竹筒中。

(3)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得到了提升。材料最初幼儿的小球总会在竹片中间掉落。说明幼儿动作的协调和控制能力比较弱,而通过游戏中的反复尝试,最终能够很好的控制两个竹片间的距离和坡度。

(4)有利于幼儿成就感和自信心的获得,培养其积极情绪情感。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可以从成功完成某件事情中所获得,材料中的幼儿就是通过不断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游戏的成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5)有利于促进幼儿坚持性的发展。幼儿园是坚持性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有难度的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坚持性的发展。游戏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成功把球滚到了竹筒里。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是幼儿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可以从游戏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五、活动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16.【参考设计】

中班社会领域活动《一起玩真开心》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和同伴一起合作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愿意和同伴一起玩耍、不争抢、不独占。

2.技能目标:学会使用“请问“可以吗等礼貌词语,能轮流玩游戏或分享自己的玩具。

3.认知目标:知道同伴交往中常见的礼貌用语以及在玩游戏时不争抢玩具。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争抢玩具的视频、积木。

2.经验准备:有过与同伴一起玩游戏的经历。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出示玩具,引发幼儿兴趣

师:老师手上有一个小汽车,这是小兔宝宝在动物大会上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得来的,小朋友你们猜一猜小兔子是怎么拿到它的呢?让我们接下来一起看看视频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展开部分

1.教师引导幼儿观看视频,幼儿感知争抢玩具现象。

(1)教师播放小动物们争抢玩具的视频,幼儿观看。

(2)教师结合视频内容进行提问,幼儿回答问题。

师:视频中小动物们在争抢什么呀?你们认为它们这样做对不对呀?如果是你,你会和别的小朋友争抢玩具吗?

2.教师引导幼儿交流讨论同伴之间友好相处的具体做法。

(1)幼儿自由讨论与同伴一起游戏要注意的问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是怎么和同伴玩耍的呢?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教师小结:在与同伴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文明礼貌、态度友好。向别人提出请求时说:“请问“可以吗。当别人帮助自己时说“谢谢。邀请同伴一起玩时说“我们可以一起玩吗。

(2)教师创设“好朋友分享玩具情境,幼儿判断正误。

①教师创设正确做法,幼儿判断,并复述表现。

②教师创设错误做法,幼儿说出不正确的原因,并示范正确做法。

3.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积木搭搭乐》的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的规则、注意事项。

规则:将全班幼儿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都会发一定数量的积木,组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积木搭建不同的主题,在搭建过程中同伴之间要相互帮助。

(2)幼儿开始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师:如果组内的积木不够了,我们要有礼貌地向其他组的小朋友借积木,借完要记得说“谢谢!其他小伙伴遇到困难了,我们应该帮助他,共同完成搭建游戏。

(3)游戏结束,请各组幼儿分享成果。

(三)结束部分总结结束

教师小结。

师:在今天的活动中,有的小朋友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搭积木、有的小朋友主动借积木给其他小朋友,在游戏中都玩得非常开心。我们同伴之间就应该文明礼貌,相互帮助、相互谦让,相互关心,懂得分享。

四、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聊一聊我们今天游戏中发生的趣事。

以上内容是由好学通教师资格证网整理,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资讯,报名指南,历届真题,冲刺练习,请关注好学通教师资格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