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bdtj.htm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未经上级允许不能任意改动的是( )。
A.课程标准
B.教学计划
C.课程计划
D.教材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不经上级批准不能任意改动。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2.以下哪项不属于教材的内容?( )
A.视听材料
B.参考书
C.幻灯片
D.课外活动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教材是指供课程教学所用的资料,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课外活动不属于教材。
3.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的课程种类是( )。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4.必修课的主要实现形式不包括( )。
A.公共课
B.基础课
C.专业课
D.活动课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必修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
5.我国古代的“六艺”可看作最早的( )。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我国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分科课程。
6.泰勒认为,若想有效地组织教育经验,必须根据继续性、综合性和( )的标准来组织。
A.一致性
B.序列性
C.灵活性
D.选择性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泰勒认为最主要的是必须根据继续性、序列性(即后一经验是在前一经验基础上的泛化与深化)、综合性的标准来组织学习经验。
7.主张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根据社会的变化来安排课程内容的是( )。
A.学科中心课程
B.活动中心课程
C.社会中心课程
D.核心课程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社会中心课程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课程的最终价值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的运载工具。学生应该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8.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做中学”的课程理论是( )。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社会课程论
D.要素课程论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应以儿童实际经验为起点,从做中学;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9.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作用的课程理论是( )。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B.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C.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社会中心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10.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 )的“新学校”运动。
A.杜威
B.泰勒
C.夸美纽斯
D.卢梭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卢梭的“新学校”运动。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参考答案: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亦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课程的理论。它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
(1)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3)课程知识和课程价值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4)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5)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2.简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论的影响的不断扩大而产生的一种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车里霍尔姆斯、多尔。基本观点如下:
(1)课程目标的灵活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支持课程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模糊性,教学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恰当的、适合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
(2)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多尔设定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替代泰勒的基本标准或原理,强调课程实施不应拘泥于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后现代主义者要求消解学科边界,甚至最终取消学科本身,主张通过跨学科的、非线性的和流动鲜活的综合课程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中,学习现实生活世界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23门选修课,34门活动课;初中开设了35门活动课。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问题: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该学校的课程。
参考答案:
(1)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以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原则、均衡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2)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与作用:①完善课程体系;②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④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⑤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3)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满足了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
以上资料均来源于网络,若内容与教材有所差异请以教材或老师课堂所讲内容为准!更多信息可登录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查看或咨询网校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