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bdtj.htm
欢迎进入:好学通教师资格网!
你的位置: 主页 > 小学教师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正文
学习动机_2019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发布时间:2019-09-05 11:43:03   好学通网校

[教师资格证考试网]学习动机_2019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好学通为帮助学员顺利通过考试,特别整理了《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备考资料、重要考点、必考重点供考生参考学习,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学习动机包括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因素。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分:①学习需要;②学习期待。   (一)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二)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一)激发功能;   (二)指向功能;   (三)维持功能。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动机的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水平点会高些。   五、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一种需要是生长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   个体成就动机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   (四)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中的六因素与三维度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   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采取现实归因,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以上学习资料均来源于网络,若内容与教材有所差异请以教材或老师课堂所讲内容为准!更多信息可登录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查看或咨询网校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