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教学设计概述】.
2019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教学设计概述】
(一)概念和意义
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本质是一个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进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主要是研究教和学的基本规律,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②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传统教学一般以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假想的教学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现实中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明显存在的。③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其设计工作的出发点。教学设计是寻找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解决
教学问题的过程。④重视评价整个设计过程及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整个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进行评价及必要的修改。⑤使学习者都处在教学设计的优势之中。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有如下四种层次:(1)课程教学设计;(2)学期(学年)教学设计;(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4)课时教学设计。这里所讨论的教学设计主要指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意义:(1)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可靠保证;(2)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3)是使教学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主要途径。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是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而视听教育在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共同构成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对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注重外显行为的研究。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教学设计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强调对外部环境的控制,目标设计中要拟定行为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注重学生行为的变化和强化,在媒体设计中强调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等。
认知主义理论着眼于认知结构及过程,探究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强调对学习者内部心理操作方式的指导。教学设计的理论也由行为主义的重视外部环境及行为的控制研究转向重视学习者内部的变化.在学科内容上更多考虑如何规划、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形成“结构,让其呈现方式与学生内部心理加工方式相对应。重视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在媒体设计中强调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等。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以及学习内容的分析,以确保学科结构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协调性。
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只起到帮助和促进的指导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同的学习理论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在行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认知主义尤其是建构理论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因而,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2.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也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一个内在结构的整体系统.应从结构和功能关系分析、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理论研究的范围涉及到教学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理论说明了应采用何种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说明了在使学生最容易学到知识的原则之下.宜采用何种方法来选择和组织教材;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何种最有效的程序呈现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总之,教学理论为在有计划的教学设计中,合理安排教学情境,从而为达到学校预设的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3.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传播就是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传播理论研究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结构和形式、信息的效果和功能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接受到的教学信息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传授的信息输出量,还有来自其他的讯道。也就是说,教学信息在传输与转换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播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中一切信息传播活动的共同规律,通过对传播模式、传播者、受播者、传播的信息、传播的符号、传播的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也是信息传输过程,而且是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的过程和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的过程。
除此之外,传播理论还研究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不同的媒体将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教学设计也十分重视教学媒体的分析和选择,因为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通道。哪些通道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接受教学信息,哪些通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加以考虑的。
(三)教学设计的原则
根据上述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论述,提出了教学设计应遵循的一些指导原则。该原则体系包含了教学设计的目标、策略和评价的各个方面。
1.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中心
制定精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学习者传递学习目标.并为学习评价作好准备。在不同的学习范围内用目标分类的方法来计划和准备,使教学、学习和评价变得更为有效。
2.在教学前明确学习者具有的能力
所有行为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已有的能力、知识结构及其预期日标。学习已有的知识及其认知方式.是从事更高层次水平认知学习的基础。
3.教学水平应与学习者的接受水平相一致
为了使教学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保持一致或相互适应,要根据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来组织学科教学内容。
4用联系未来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
学生直接的需求和对未来职业选择的需求构成学习的主要动力。一个有创意的阐述可以激起学习者强烈的学习动机。为了使学习兴趣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考虑学习者的动机是主要的因素。
5.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构建“理想的模式
事先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可通过事先指定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材料来达到目的。帮助学生提前理解教学内容,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建立认识倾向和诱导出教学设计模式。
6.对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分解
根据教学内容的主次轻重,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成较小的、易完成的学习单位,以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确保学习者获得学习成就感。
7.提高教学媒体的应用控制能力
根据教与学、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共同需要,教师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应选择适当的时机.使用时.可借助多种媒体实现某种特殊的需要。
B.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
各种教学活动能延长学生的注意广度,使他们保持更耐久的学习兴趣。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风格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水平、教学情绪对促进教学都有很大帮助。
9.创造对学习有利的环境
外部的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习者注意力的唤醒水平。学习环境应该贴近现实生活情景,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效果最好。在学习过程中应安排不同的题目,以避免学习中发生疲劳。
10.设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风格
关于练习与复习的一个主要原则是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应有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被用于练习。运用不同感觉方式和教学媒体刺激感官和有意义的练习活动可增加学习的可缩性和学习的迁移性。
11.为学习者的反应提供即时的反馈
即刻知道学生回答得正确或错误对继续学习的动机可起到一定的作用。课外自学项目、实际练习、组织讨论以及计算机辅助学习之类的工作都能直接对学生给出反馈。
12.总结教学与后续学习相联系
完善的总结和概述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它可以作为学习者重复或复习其所学知识的重要线索。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人类的生活学习的联系日益密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给教学设计带来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观点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将会汲取新思想、新方法,必将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发展。
(四)教学设计过程和步骤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针对课程标准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即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
(1) 教学内容分析
(2) ①研读《课标》。明确《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及建议。
②分析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标》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分析:
◆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首先分析本部分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本部分内
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深广度。其次,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学科间的综合。
◆分析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确定可用的教学素材等。
◆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的重点是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等.为选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①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
学科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和背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
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仅包括学生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也包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具体到学科学习,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主要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对学科的认识和形成的经验,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基础,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相关知识。
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些是与新知识相一致的,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也有些是与科学观念相违背的,与所学的新知识冲突,会妨碍、干扰新知识的学习。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没有冲突时,学习者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量的扩充;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存在矛盾时.这时为了获得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
因此.教师探查清楚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经验,利用与新知识一致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与策略调整和改造与新知识不一致甚至冲突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概念转变。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来探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呢?传统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诊断性测验、布置作业、课堂提问等。现代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深层会谈诱导法和设置认知冲突法,它们对于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特别是揭示学生头脑中的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是十分有效的。
②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对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式有差异,这种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先前经验)、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即自发动机)、学生能知道什么(即教学目标)、学生如何知道什么(即教学过程)。
3.教学目标设计(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
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组织。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设计教学评价.通过评价能衡量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为教学的反馈调控提供详实的信息。
内容标准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课标》中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目标陈述.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合理地确定具体课时目标,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①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不应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③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④教学目标陈述应用《课标》“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中的行为动词。
(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感到难理解或难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而难理解,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接受,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有时两者是统一的。一般来说,每节教材都有教学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等。
(1)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包括问题或活动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化的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形式不限,既可采取表格式也可采取文字叙述式。教学过程的表述比较简洁明了的方式是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是教学设计成果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策略的集中体现;教学流程图是教学活动的大纲、师生活动的线索;教学流程图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相互交流的有效工具。
(2)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或观念,重视生成的过程,活动是为学生创设的.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活动主体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需要选择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类型。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如在引发学生思考时。教学重难点其是教学难点的地方,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中的困难,或在形成后,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活动中巩固、检测所学,体验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精致的学习活动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节省繁复的训练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节课所需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明确从何处获取有关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三维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多年来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评价方式也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忽了其他质性评价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把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并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从形成科学素养的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
6.教学反思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后,应该加强反思,从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后,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以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否真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取得了有效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和预期不一致的地方?自己是否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修正完善既定的教学方案?取得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教学事件时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教师将反思引向深入,找到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方法。
经过反思,教师的原始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被加工。经验才得到提炼与升华。经过反思,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设计观,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其教学实践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